人才培养
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质量为根本,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办学理念;坚持以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;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,通过不断地修订、完善专业培养计划,强化实验和实践教学,注重教学实习基地建设,培养政治思想好、能适应市场需要、基础扎实、知识面比较宽、综合素质比较高和适应性比较强的专业人才。
1、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科技活动并多次获奖
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全国、安徽省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,全国、全省性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英语竞赛,并多次获奖。2011年度学生公开发表论文42篇,本科生共发表10篇,研究生共发表32篇。2012年度学生共发表论文50篇,本科生共发表11篇,研究生共发表39篇。2011年度学生科研课题立项12项,结项9项,人均科研课题立项率为0.87%,人均结项率为0.65%。2012年度学生科研课题立项7项,结项6项,人均科研课题立项率为0.39%,人均结项率为0.34%。2010级税务2班陈维冬同学2012第5届“认证杯”数学中国建模网络挑战赛二等奖。
2、学生积极参加“三下乡”等社会实践活动
学院通过社区管理调研、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、社会志愿服务、城镇居民养老情况调查、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调查、义务支教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实践调查活动,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,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。近年来,学院各系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,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,2011和2012年度连续获得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奖。“关爱留守儿童和关注农村社区安全”实践团队获得安徽省2012年度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三等奖。
3、注重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,为学生实习、实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,满足实践教学要求。
学院先后建立了一批布局合理、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,如安徽瑞兴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、安徽皖瑞税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、蚌埠市财政局、蚌埠市国税局、蚌埠市地税局、蚌埠市社会保障局、蚌埠海关、安徽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、福建祥锦实业有限公司等28个实习基地。上述实习基地为学生了解实际业务和培养操作能力提供了实习场所,满足了学生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。
学院实验室建设在软硬件上均取得了重大进展,已建成财税实验室、公共管理实验室和土地测量实验室。正在建设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实训教学平台。实验室安装120台联网电脑,先后开设了近20门实验课程,我们将在实际部门中使用的财政税务实际操作系统引入实验教学,选取了税收管理中在全国税务部门普遍实施的CTAIS系统、专门用于财政业务实验教学的“兰贝斯非税收入业务管理系统”和公共管理类各专业使用的“奥派电子政务实践教学平台软件”、“华瑞人才测评教学系统”、“奥派公务员考试模拟系统”等作为实践教学核心内容。以计算机应用带动专业课的实践教学,通过对财政、税务、行政管理等业务全过程,全方位的模拟,增强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4、培养的学生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。 九游会官网先后有6000余学生毕业,几乎分布了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,主要集中于财政、税务、银行和大中型企业,大多数毕业生先后成为单位或部门的业务骨干和领导,其中有很多有影响的校友。如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卫国,安徽省地税局副局长陶成群,国家审计署深圳特派办特派员王秀明(正司职),原安徽省财政厅厅长朱玉明,江苏省地税局副局长何声贵等等。
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307人,考取研究生54人,考研率为17.6%,其中,考取国内高校研究生49人,考取国外高校研究生5人;初次就业人数达264人,初次就业率为85.99%;最终就业人数达299人,最终就业率为97.39%。
2012届实际毕业本科生327人,考取研究生37人(其中国外3人),考研率为11.08 %;初次就业率为90.52%,比2011年的85.99%提高4.53%;2012年最终就业人数达318人,最终就业率为97.25 %。
2012届实际毕业研究生41人,最终就业35人,最终就业率85.37%,其中财政学专业100%;劳动经济学专业80%;社会保障专业77.27%。